不管是不是刘豫的阴谋,其实从后面的靖康之耻来说,刘豫都是一个天大的叛贼。尽早地质疑刘豫,让徽宗皇帝尽早地注意到这位才是将来真正的乱臣贼子,对将来的时局发展只会有好处不会有坏处。
“爱卿所言有道理。朕也宁愿相信这就是一个阴谋,一个精心准备、经过长期谋划好了的,旨在除掉良嗣的阴谋。除掉良嗣,朕在邦交之事上,少了一名最得力的干将,就相当于于断了朕的一只肩膀……。
可是良嗣府邸中书信与黄金查明不了,朕相信良嗣是冤枉的、无辜的,可是满朝的朝臣,全天下的百姓就未必如朕般会坚信不疑良嗣对我大宋没有丝毫贰心。
良嗣是朕的股闳之臣,朕多年来,一直都让他主管朝廷邦交之事,处在关键位置上,对我朝朝事、朝中机秘可谓无所不知,朝堂上诸臣们的担心也不无道理,宁可信其有,不能信其无,良嗣没有贰心,那就必须把府邸上如何出现的书信和黄金说清楚,否则,良嗣不能再任我朝要职。
爱卿,既然坚持认为良嗣无贰心我大宋,朕相信你,你的分析,朕也全盘接受,可是终究要给朝廷一个交代,天下一个交代,书信和黄金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这个事一天不查明,良嗣一天不得自由……。”
“皇上,如此一说,马大人已经被革职下狱了么?”
“不错,贰心于朝廷,事涉叛国、卖国,事关重大,堂堂朝堂之上,众目睽睽之下,不管是真是假,自是得先革职押下再说……。”
杨云心中咯噔一下。穿越到这个世界,由衷地说,没见过有一个能比马植更爱国,更热忱于为国家谋事的赤胆热血忠臣了,然而世事说变就变,仅仅来回一趟终南山,昔日还是国家的重臣、谋臣、干臣,转眼间就被人说成是叛徒奸臣了。
世事如梦,人如棋子。政治斗争的残酷性,不得不让人唏嘘。这明明就是一位爱国的英雄,怎么眨眼间就成了叛国的奸雄了……。
“皇上,马大人已被革职下狱,朝中邦交之事,往日都是马大人处理,邦交事务中的枝枝叶叶,我朝之中除了马大人外,怕是再无人能比得上马大人更为熟悉和拿捏。
如今朝廷正值用人之际,皇上,幽云十六州,金人强迁之事,忽又有原本降金的大将欲投降我大宋,此事的处理,臣认为一口拒绝也不妥,一口欣然接纳也不妥。
如若一口拒绝,我大宋本就要收复幽云十六州,收复不光要收复幽云十六州土地,更要收复幽云十六州土地上人民的心,如此才能算真正的收复。
一口拒绝幽云十六州大将来投,此举必定让在幽云十六州土地上的官员和百姓们寒心,会让这片土地上的人认为我大宋只对幽云十六州的土地关心在意,根本不在乎幽云十六州土地上的百姓人民。
如此以来,对人不关心,将来就算收复了幽云十六州的土地,寒了这片土地上的人心,我大宋若想在这片土地上有所作为,这片土地上的人民也将会视我们为侵略者无疑,到时朝廷陷入与当地人的对抗中,收复这片土地的意义也将荡然无存,反而还为自己树立了一个内部的敌人。
一口气欣然接纳降金的大将降我大宋,此举暂时也不妥,现在幽云十六州大部分土地被金人接管着的,十六州的土地上还驻扎着大批金军,把守着十六州重要的关口要塞。
我大宋一口答应接受降金的辽将投降我大宋,此举便是公然违背了两国连横时签订的盟约。灭辽时,为防止战场因一时利益纷争,或被辽人挑拨,两国一不小心引起刀兵相向,盟约有定,在大节方面,两国自己不能起争端,如在战事中遇到投降了我大宋的辽人,不可以再二次投降金国,同样,投降了金国的人,也不可以二次投降我大宋。
此举一旦违反,金人便可以光明正大地以我大宋违反盟约,不用宣战,直接袭击我大宋军队。同样,如果是金人违约,我大宋也不宜不宣而战,直接对金人发起攻击。
皇上,客观地说,由于羽林军全军覆没的原因,想我驻扎在幽云土地上的剩余军队,目前,压根不足与金人军队对抗,到时很大一部分可能,别说收复幽云十六州,恐怕连幽云诸州土地仅有的一点大宋军队都要被金人袭灭的荡然无存。
到时和平收复幽云十六州的盟约已毁,荡然无存,幽云十六州土地上,我大宋的兵力也空空不在,我大宋若收复幽云十六州,就必须重新大肆出兵幽云之地,通过实打实地武力夺取……。
倒不是担心我大宋全力以赴武力收复幽云十六州没有这个实力,而是如此以来,重新又动干戈,到时不知要牺牲多少将士,消耗多少钱粮,经历多少战事……。
如此以来,那岂不是又回到了最初的起点,那这些年的联金灭辽,等于是白白成了一个多余,枉费了无数心力、人力、财力……。
皇上,臣以为当下金人强迁幽云十六州之事,降金的辽将又意欲投降我大宋,此两件事切不可有半点怠慢与轻视,朝廷当下必须得派得力干臣亲赴幽云之地,根据事情的随时变化,抓住时机,相机行事。
想靠坐镇朝廷,处于庙堂之上,遥控指挥,就凭区区嘴上功夫,不深入当地,了解实情与时实变化,不根据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见机行事去解决,怕是根本不可能解决好此次幽云诸州发生的新情况。
而放眼朝廷,能担此重任,最有资格的,最合适的人选,当之无愧,毫无疑问是马大人。
客观求是而论,幽云之地自从后晋石敬瑭割与辽人,已达数百年之久,幽云之地上的人士虽主要还是我中原汉人,依然还讲我中原汉家语言,习我中原汉家之文字,继承我中原汉家民俗风俗,可毕竟经历过百年演变与发展,在某些方面,终究还是与中原汉家有了一些新变化。
书本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