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用来形容此次北府军和东府军的联合进攻所达到的成就,怕也不那么过分。
谢玄心里也很高兴,他很享受这种感觉。上朝之前,妻妾为他更衣的时候,谢玄便告诉她们,要把自己打扮的漂漂亮亮的。大丈夫在世,便要建功立业,为他人所仰望。无论相貌功业,他都很在意。
司马曜热情洋溢的褒奖了1番北府军的功劳,对攻克彭城围魏救赵的行动表达了极大的肯定。事实上,在此之前,司马曜还为北府军和东府军的出击表示了愤怒。那可是在没有朝廷授权的情形下的出兵。但此刻,这些话自然都不必再提了。
当然,对谢安少不得1番夸赞。赞扬他有远见,有眼光,建立了北府军和东府军,关键时候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谢玄在应答之中自是豪气万丈,表示北府军将士士气高涨,决意为朝廷尽忠死战。有北府军在广陵,秦人1步也别想南下。
但同时,谢玄也强调了东府军的功劳,将整个计划剖析给群臣听明白之后,许多人才意识到东府军在留县的狙击是多么的重要。东府军1路北上,攻城略地,首先攻下留县,阻挡敌人援军抵达彭城,是彭城之战能够成功的关键。
叙述战事过程的时候,谢玄口才颇佳,说的事惊心动魄,引人入胜,让人如身临其境。危急时,众人1片惊呼。危机解除时,又是1片满足的释然。
当然,不少人只是附和而已。但他们不得不附和。在目前的格局之下,即便再愚钝的人都已经清楚的明白1件事情,那便是:谢氏已经无可争议的站上了巅峰。
北府军的建立,彭城之战的胜利,将谢氏豪族已经推上了最顶峰。在此之前,谢氏虽然在朝中位重,但无兵马实权,故其他大族还能角力。琅琊王氏,太原王氏都能和谢氏争1争,闹1闹。
桓氏在桓温去世之后其实整体的实力没有受到太大的损害。但现在桓豁战败自杀,襄阳失守之后,实力大损,也难以在实力上同谢安1较高下了。
衣冠南渡之初,王与马共天下的格局是真当初的王导王敦两兄弟控制了大晋的军政。在之后,虽有豪阀轮流崛起,但都不能碾压对方而达到当初琅琊王氏的高度。但现在,陈郡谢氏已经无限接近那样的局面。
私底下,已经有人谈论‘谢与马共天下’的话了。
谢玄之后,桓冲上奏了荆州的局势。桓冲的胳膊上还缠着孝布,桓豁去世才1个多月。
襄阳被攻占之后,目前秦军约莫有3万兵马驻守襄阳,其余的已经撤走。眼下荆州北竟陵郡,桓冲安排了竟陵太守桓石虔率两万兵马驻守。另桓冲的5万兵马驻守荆州以及巴东1线。江州两万兵马进驻豫州庐江郡,此举是作为寿阳桓伊兵马的后盾,随时驰援寿阳边镇。
总体而言,目前局势稳定,桓冲的应对也是得体的。
叙述完大致情形之后,桓冲提出了辞去扬州刺史的请求。这令许多人感到有些吃惊。
桓氏曾占据荆州扬州江州等重镇,特别是扬州,乃京城所在之地。若是桓温在世,怕是他打死也不肯放手扬州牧的职位的。但现在,桓冲要辞去扬州刺史的官职了,这便是实力所决定的结果。
如今的桓氏和之前已经不同,实力衰落是事实。而桓冲行事的风格和桓温又截然不同。桓温有篡夺之心,桓冲则并没有。他只想守成,保住桓氏的根基,对他来说更加的实际。
桓温死了,桓豁死了,荆州兵马大损。这种时候,放弃扬州是明智之选。桓氏的势力缩回上游之地是必然。荆州是桓氏的根基所在。
对谢安司马曜等人而言,这件事其实1点也不意外。因为昨晚在宫中,就此事已经有了小范围的议定。今日只是在朝上走个程序罢了。
司马曜安慰了桓冲几句,褒奖他率军援救荆州之功。对襄阳之战中荆州兵马的表现也给予了肯定。对桓豁朱序等人的死表示痛惜和哀悼。同时也接受了桓冲辞去扬州刺史的请求。
在这之后,便是论功行赏,权力重新分配的时刻。
书本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