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书本网>都市小说>相宝> 第437章 海捞瓷器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437章 海捞瓷器(1 / 2)

四人围着咖啡桌,听黄元和马新爱夫妇说起上次去大华银行存款一事,田乐群乐了。她也看出来,马新爱就是那种心直口快还热心的女人,没什么心机的。

瞟了卢灿一眼,咯咯笑道,“他确实在大华银行上班,在监事会工作,没有吸储任务,营业厅经理有可能不知道。”

卢灿向椅背靠手抚在前胸,长叹一声,“天见可怜,我总算洗脱冤屈了!”

一句话说得马新爱灿灿,她最近可没少在陈果贞面前劝诫,离卢灿远点。

嗯?不对!想到陈果贞那丫头,马新爱的目光又有些不同。

看看卢灿的未婚妻,心底叹了一声,自己的那位同学怕是真没机会了!眼前这位,长得漂亮有气质、一看还很有能力的那种,陈果贞和她没法比啊!

马新爱的心思一下子又转到陈果贞的身上,发愁呢,阿灿有未婚妻的事情,该怎么和那丫头说?

黄元没注意到妻子的神色,他已经隐隐有所猜度,正兴奋着呢。

丁一忠和另一名保镖阿海,找来一辆小皮卡,正在将这些大幅油画往车上搬运。不是豪门弟子,怎么会出门还带着两名安保?

黄元的祖辈都是渔民,对新马海峡、马六甲海峡这一带的水纹很熟悉,小时候他就经常和父母出海捕捞渔货,操舟行船很内行。

自古以来,马六甲海峡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咽喉要地,来自中原大陆的大量丝绸、瓷器、茶叶,都会运抵此处,或进入远洋,或在此转运,回程的船只再度装运东南亚的香料,因此又被称之为“香料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的提出者为法国汉学家沙畹(1865—1918年),他将这条海上贸易通道分为五大历史阶段:形成期——秦汉;发展期——魏晋;繁盛期——隋唐;鼎盛时期——宋元;最后的辉煌并由盛及衰——明清。

这一观点,获得历史学界的普遍认可。

两千多年的历史,马六甲海域一带的海底,沉淹了难以计数沉船。

这一点,黄元最

清楚,他上次就是出海捕鱼,结果发现一条沉船,才打捞上来六千多件各类用品。这其中,除了四千件瓷器还凑合能用,其它的都已经腐烂。

卢灿萌生想法,看黄元夫妇的目光越发的有兴趣,“黄哥,如果专门成立一支打捞船队,你感觉会有收获吗?”

“收获肯定有,不过,您要那东西干嘛?我们渔家如果一网打上来那些废品,都会大呼晦气。搁在以前,我们全都重新扔回海里的。”黄元有些不理解,反问道。

怨不得他,也并非无知,而是……行情如此。

纵观海捞瓷的发展史,它的发迹时间是哪一年?八五年!

1985年4月,法国阿罗克打捞公司举办第一次“沉船藏品拍卖会”,其中就有四十五件精心挑选的海捞瓷——明末外销瓷。

明末外销瓷是海捞瓷中被公认的品质最高的一档。

一方面有非常优秀的工匠,另一方面国外特别是欧洲,订购的价格非常高。因此,以景德镇湖田窑、漳州窑、广窑为代表的南方民窑系,用最好的原料、最好的工匠、最精的工艺进行生产,生产质量把关非常严格,成品整体画面繁而不乱,又将东、西方的文化气息和艺术韵味结合在一起,所以明末外销瓷都能够达到非常高的水平。

这四十五件精品海捞瓷,在拍卖会上,一共拍出五百四十多万法郎,无一流拍。这一价格相比明代官窑精品,并不算什么,可是……这是海捞瓷啊,海底有着庞大的这类瓷器。

这一消息很快扩散开来,海捞瓷的春天来了!

那是发生在四年后的事情,现在呢?

新加坡吉宝港管理局,每年都需要负责疏通新马海峡的海底,他们挖掘打捞起来无数的海底沉积物,都堆放到吉宝港左侧的一片海湾中,准备继续填海!

而这些海底废物中,听黄元说,夹杂有大批的海底瓷器!

还有这事?卢灿立即站起身来,“黄哥,带我去看看!”

“阿忠,你和我一起,去吉安港。阿海

,你负责把这些画作送到家中。”卢灿吩咐一句,拉上田乐群,准备去吉安港看看。

几人正准备出门,赤道咖啡门口进来一位黑瘦的中年人。

丁一忠用肩膀轻轻一抗,将他挤开,对方似乎很急迫,也没在意丁一忠是否故意,急匆匆对咖啡馆的侍者喊道,“阿生,我们的画作都卖出去了?”

“是的,许先生,恭喜你。”那位叫阿生的侍者朝他笑笑,态度算不上多恭谨。

“嘿嘿……”这位黑瘦中年人呵呵直乐,搓着手掌,显然在开心自己的画作有人欣赏。

这应该是自己购买九幅画作中的一位作者,不知道是何和英还是许喜勇(上一章没注意,又出现真名,改之),至于其他三位,那是第一代南洋画家,年龄对不上。

“阿生……对方有没有留下联系方式?”那位中年人继续搓着手掌,语气有些腼腆。

虽然他也是赤道画会的成员,可这种直接打听购买者的资料,有绕过画会经销店直接供货的嫌疑——画会在销售成员的画作后,会有一定的抽头,充当经费。

正当那位阿生的侍者有些迟疑时,卢灿走了过去,笑着向对方伸手,“不知您是何和英老师,还是许喜勇老师?”

“您是?”许喜勇根本就没想到,自己的画作是对面这位年轻人买走的,他迟疑了片刻,与对方握握手。

“鄙人香江虎园博物馆的卢灿!墙上的几幅作品,我很喜欢。”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书本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