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这世界上能理解我这样眼界者寥寥无几,但我见过智慧远超吾等之人。”
在对话进行至这一阶段后,姚广孝深知不宜再过分客气。
与胡轲这般捉摸不定之人打交道时,能在短时间内获得这种难得的机会,已算万幸。
“德衍大师,这话确实略显不合常理。
普天之下来往人士,无论是农夫还是官员,总有奇思妙解之人,我不曾自视为其中一员。
而那日撰写关于'论王事'的手稿,只不过是对他人智慧的吸收。
如果未回答一位名为朱汜的看守的问题,则不会泄露那仅有一点知识的**密。
如此,我又怎能轻易炫耀?”
在这个危机四伏的关键时刻,李世民对王珪的态度愈发严峻,而此时的李建成,正像一只警觉的猎豹一般,在暗流汹涌的朝堂上试图寻找自己的立足之地。
意识到局势可能走向极端的风险,他不仅在关键时刻采取强硬策略,同时也试图在混乱的局面中激起更多的疑团。
于是,在一场对峙中,他说:
“王侍郎,你的辩词太过谦虚。
那部‘霸业之谋’自问世后,虽然还未在朝野全面展开它的影响力,然而以贫僧的洞察而言,它终究有一天将会在朝廷的政治舞台占据至关重要的位置。”
此言既落,李世民直接起身,宽大魁梧的身影伴随着他有力的动作,一股气势汹汹的黑云旋涡在宫殿内部升起,混杂着窗外偶尔袭来的风,使得久旱未解的土地泛起尘埃。
此刻的李建成房间中唯一的光线裂缝似乎被一阵无形的尘雾蒙上了面纱。
这景象犹如天塌地陷,让人的心情不由得变得有些沉重起来。
察觉到了李世民的动静之后,李建成也丝毫不逊色,果断撑地一跃,整个身体迅速弹起,向空中冲去:“朝中各位,均是一时瑜亮的俊杰。
鄙人李建成虽不擅谋略,不过略通皮毛而已,怎可在这众神前夸口自鸣清高。
按师傅您的见解,我近期的奏策颇受朝臣赞赏,和尚你能否告诉我,是哪一位尊驾对我作品如此推许?”
他的语气激越起来,此时他知道李世民要搞大动作。
但他绝不能在这关键时刻助李世民之势成其私图。
因为他们在心里隐隐约约地感觉到,李世民这次找自己背后的目的复杂莫测,如同雾霭环绕。
此时,朝堂已是乱象百出,各种势力从昔日的惊恐中挣扎着脱身。
现在,重点不再是华枫和胡惟庸之间的界限问题。
虽然诸多悬而不决的案件还未得出明确的定论,但经过了长时间的动荡和讨论,案件的边界渐然清晰。
何人会被牵扯其中、何人则能平安避祸,尚无定论,但他们内心对此都有着共同的理解和默契。
毕竟,这是一桩与胡惟庸有关的**,并不仅仅因为个人的行为,而更是一种深层次权力之争所引起的效应。
尽管表面是根据法规审判的结果,但实际操作的动机则隐藏在其背后。
在这样一个复杂的局面下,大家都心知肚明。
李建成深知,此次**是借以警示他人的方式展开的,而皇帝的背后计划或许不仅仅是打压一人那么简单。
对这类经常性出现在宫廷斗争中的事情,对于能在京城立足的人士来说并不新鲜,甚至可以说非常精通其中之道。
否则,在这充满血腥竞争的游戏环境中,如果不具备独到的谋略和权术,怎能到达现在的高度地位呢?尤其是在这场浩劫刚平息不久的时候。
经历了乱世的打击,豪门大家们元气损失严重,过去借助操控才俊体系壮大自身影响力的常规手段,在如今这个时代变得难以奏效。
在这个纷扰的时代里,普通百姓得以登上广阔的舞台,让真正的有能力者参与到权力角逐之中,成为舞台上最闪耀的存在。
对话陷入了僵硬,姚广孝察觉到自己伪装得尚可,但仍被眼前的男子察觉到了些破绽。
这位一向泰然自若的大和尚此时也显得紧张起来,左右踱步,心神不定地站在那里。
姚广孝来到诏狱这个地方拜见胡轲,目的是将外界的信息转达给胡轲,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他想要得知胡轲对于某篇策论的看法。
这份由胡轲亲自提出的观点,经过他的深思熟虑及与燕王二人的共同整合。
书本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