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7月。李大卫收到了战略情报局专人送来的,美日两国在太平洋战争的情况汇总情报。
由于1942年6月份日军在中途岛遭受了沉重打击,失去了战略主导权。
在瓜岛企图重新夺取战略主动权,又遭惨败,南太平洋战线过长难以补给。被迫停止了战略进攻。
美军虽然挫败了日军的疯狂进攻,但是也要等待新的航母和舰载机形成战斗力。
因此太平洋战场在较长的时间内,双方都只有小规模的飞机和舰艇作战,没有重大的军事行动。
日本方面的整体战况。
日本在发动太平洋战争一年多之后,虽然占领了西太平洋的广大区域。但并未达成迫使美国屈服谈判,建立其所谓大东亚新秩序的战争目标。
日本在发动战争之时,就知道自己的国力不足,难以直接进攻美国本土。
因此采取的策略是,打击美国在太平洋地区的兵力,切断美国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之间的联系。
消除美国在西太平洋的反攻基地,把战争拖下去。最后逼使美国谈判,承认日本在远东和东南亚的既得利益。
但事实证明,美国是一台实力惊人强大的战争机器。一旦开动美国人就要把战争进行到底,打出个输赢来。
到1943年初。日军已经判断在太平洋地区美英澳将会进行战略反攻。为此日军决心采取确保已占岛屿的防御战略。
以拉包尔为核心,在俾斯麦群岛建立一条防线。日本海军在1943年3月制定了第三阶段帝国海军作战方针。
核心内容是以岛屿基地群为支柱,以陆军进行独立持久的防御作战。从而保证海军有充分时间集中兵力,在有利的情况下实施舰队作战。
因此在1943年初日军根据他的战略方针。将兵力和资源进行了重新部署。
中国战场。布置了38个师团和20个旅团。总兵力约150万。飞机约800架。
东南亚地区。11个师团加5个旅团。陆军兵力约30万。海军舰艇不到50艘。
太平洋中部和南部。由日本联合舰队负责。主要舰艇有航空母舰,战列舰各四艘。巡洋舰15艘。驱逐舰潜艇等约50艘。飞机约1100架。陆军兵力12个师团约35万人。
盟军方面的整体情况。
1943年1月,美英首脑和联合参谋委员会的成员在卡萨布兰卡召开会议。研究盟军下一步的作战行动。
双方军事高层对亚洲的作战有关问题存在很大的分歧,进行了激烈的争论。
美国军方认为既然英国在1943年,不能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驻扎在英国的大批美军将没事可干。要求把部队调到太平洋地区作战。
美国坚持在太平洋投入的力量应由原来仅占美军派出部队全部比例的15%提高到30%。
美国总统认为。英美和中国军队应该发动一场收复缅甸,打通滇缅路的作战。
但英国以兵力不足,地形气候不利等理由不同意于1943年在缅甸进行大规模作战。
其实盟国各方都看得出英国人的算盘。如果滇缅公路被打通了。英方就没有理由再扣押,挪用援助中国的租借物资。
保持现状对英方是最有利的,英方就一直说,你看我不是不帮你运物资啊。有日本人在占着,缅甸路途打不通啊,那你现在的物资也用不上。
我大英帝国就先把物资拿给印度去用。印度又没有作战,用不上怎么办?
我大英帝国还有这么多殖民地啊,转个弯不就都运走了。
书本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