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章中外关于《鸦》的评论
随着《鸦》影展的开幕,魔都非木艺术馆迎来了流量的高峰,短短两天时间就涌入了两万人。
而据统计,预售票才用了一万张,也就意味着其中有一万人都是临时起意前来的,这成绩远比预想的更好。
也让人期待起当魔都十天展览结束后,《鸦》的成绩会到达多少。
而就在第二天晚上,各种重量级的评论家都发表了对于《鸦》的看法。
首先必然是凤仪声,凤老师。
他在影圈上发布了一篇长文来分析《鸦》这部作品中所蕴含的种种含义,但与国外评论家不同,他更专注于对土地与作品的联系。
当然,对于构图对于色彩,他都有相应的点评。直到评论最后,他才把自己理解的《鸦》说了出来。
“我们不可否认,艺术家所表达东西往往是孕育他的土地所延伸出种种景象。或者说艺术家大部分作品所表达的内核都有着惊人的一致性,这既是他在童年事情遭遇的缩写,也是他身处环境的潜移默化。虽然我不知道陈平生未来的作品是否会遵从这样的定律,但我从《鸦》这部作品能够看到,其与东北这片土地有着紧密的连接。
“荒芜、混乱、阴郁、冷淡,这是《鸦》这部作品给人的最直观的感受,我们仿佛就站在那片无人的大地上,看着乌鸦栖息枝头,自顾自的生活着,与世界格格不入。而这也是90年代,那个下岗潮后的东北,所呈现出来的迷乱景象。
“面对生活,所有人都是迷茫的,不知所措的,就好像一辆开往未来的列车,却在中途下车的人群。契合了电视剧里那句,遥远的事物终将被响指震碎,而现在的人却还茫然不知。
“那片土地上因此诞生了太多的乱象,太多的悲欢,即便到现在也依然没有被完全祛除。那些旧有的伤疤不止留在大地上,还停留在每个人的心里,成为了所有人共同的痛。
“而黑土地,这个本来寓意着丰收的地方,如今却成为了年轻人争相恐后离开的家乡。那黑色就仿佛是乌鸦的外表,看起来就散发着不吉利的预兆,令人不适,令人逃避。
“这也是我认为《鸦》这部作品,最为精彩的地方。其中的那些烟囱,那些破败,完美的诠释了那片土地的现状,它不仅仅是在表达人与乌鸦的关系,更是在表达东北整个地区的隐痛。所以对于这部作品获奖的含金量,我觉得毋庸置疑。
“即便抛开土地与作品的关联,将自身带入其中,你也会发现。乌鸦不是一只只具象的动物,而是代表了你内心的某种隐晦的黑暗,它就像是一场梦境,一场你完全捉摸不透的梦境,在这里,伱会看到无数朦胧的景象。那既是这座城市的另一个世界,也是你心里的另一个自我。”
对比起国外的解读,毫无疑问凤仪声这位华夏人对于作品的挖掘更加深刻,这也是其他人都没有想到的角度,从作品想到孕育出创作者的土地。
此评论一出,就引爆了影圈的流量,大量粉丝和路人都争相转发这条评论。
一时之间,无论是对于《鸦》感不感兴趣的人,都开始或主动或被动的关注起了这部作品。
而已经看过展览的人,也纷纷在自己的影圈里发布评论,基本上没有什么差评,都是一水儿的夸赞。
当然也有少数人表示自己根本看不懂。
这也导致越来越多的人对《鸦》的影展开始期待起来,甚至来到了非木艺术馆账号下方请愿,要在自己的家乡开展。
并且就在晚些时候,周文远也发表了自己的评论。
在他的评论里,当然也少不了从照片的几个基本元素讲起。
但和凤仪声类似,他在最后则讨论了一下作品中的诗意与美感。
“《鸦》这部作品我看了三遍,第一遍的时候,我专注于构图和拍摄手法。我看到了精彩的抓拍,摄影师采用了非常风格化,非常大胆的手法,完全不考虑摄影的条条框框,只是一心一意的把自己心里的画面展现出来。我觉得从这一点来说,国内就非常少有。
“太多的摄影师瞻前顾后,为了所有的整齐、框架,反倒把自己的思考放到了最后。这样本末倒置的作品自然也就没了看头,但仍然有人不断宣扬这种拍摄是正确的,这无异于误人子弟。如果你真的要学摄影,我建议你看看《鸦》这部作品,你才会知道什么叫技术为了表达内容服务。
书本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