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巽他海峡。
某种意义上来讲,已经算是抵达印度洋海域了。
变因为巽他海峡是南海海域与印度洋海域的分界线,也是进出口。
两个多小时的时间。
在保持极高航速的情况下,不仅能够穿越巽他海峡,还可以远离印尼国的海域,进入到可以下网捕鱼的海域之中。
各国都有各国的海域,不能在别国海域里下网,这是基本常识,尽管有一些渔船也不去遵守这些,可他们还是要遵守,避免造成麻烦。
“呼叫卫20…”
卫宏看着已经差不多,不再用对讲机,改用电台呼叫:“保持与卫18的间距,在20公里左右,分别开启探鱼设备。”
“呼叫卫19…由你领航,保持在中间的位置。”
“程远号与仁达号跟在卫19的后面。”
卫宏下达一系列的指令,安排各船的位置。
说白了就是分开。
最少也是让卫20远离,两艘主力渔船分开,保持一定的距离,各自开启探鱼设备,进入到捕鱼的节奏。
只是距离并没有拉开太远。
左右是主力渔船,中间的位置则是三艘运输船。
发现鱼群,结合鱼群的情况来。
如果不是特别大的鱼群,再根据鱼群的动向来选择下网。
鱼群的动向,决定了他们下什么网,满足下围网的条件就下围网,然后就是下围网也有区别,是两艘主力渔船一起来下围网呢?还是各自下围网。
卫18与卫20都有独立下网的能力,就算是下长度达到30公里的围网,也可以独立操作。
但也可以汇合在一起,两艘船只下一张围网。
两者有本质上的区别,独立下围网,下网的时候,花费的时间会慢一些,而要是两艘渔船只下一张围网的话,下网的过程可以加速,因为不由一船大吨位的渔船作为锚点,另一艘渔船完全可以用最高的航速下网,之后再汇合,不需要去考虑其他因素,可以简单粗暴,想不快都难。
不好的地方就是下网时可以加速,收网时却没有办法,只能由一艘渔船单独作业,另一艘渔船无法帮忙,也是等网收差不多,另外一艘渔船可以帮忙上鱼而已。
如此一来,好像是两艘主力渔船单独下网最好。
可也不是绝对,还是要看鱼群的动向,假如鱼群游动的速度很快,又没有太快的话,这个时候下围网最好是迅速一点,两艘主力渔船下一张围网不就解决这个问题了吗?尽最大的可能围中这个鱼群。
反之,鱼群游动的速度不快,动向也相对稳定,这个时候两艘主力渔船各自下围网,也能最大程度的围中更多的鱼,捕到的鱼自然也就更多了。
船队的配置。
有不少有冲突的地方,可也有很多相辅相成,即可独立下网作业捕鱼,又可以成为组合一起下网捕鱼。
从而,虽有功能重叠之处,可总体而言,是在提升捕鱼效率。
“卫20收到!”
“卫19收到。”
“程远号收到。”
“仁达号收到!”
书本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