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泰山乐章之七
古韵祭情,礼敬先宗:《舒和》赏析
舒和
六钟翕协六变成,八佾倘佯八风生。
乐九韶兮人神感,美七德兮天地清。
《舒和》恰似一首穿越千年时光的悠扬乐章,每一个词句都是跳跃的音符,编织出一场庄重肃穆、饱含深情的祭祖盛景。在简洁而富有韵律的文字中,古人对祖先的感恩追思、对孝道的尊崇传承,以及对和谐天地秩序的祈愿追求,如画卷般徐徐铺展,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底蕴与深刻的精神内涵,成为我们探寻古代祭祀文化与传统价值观的珍贵典籍。
首联:钟舞和鸣,祭典启幕
“六钟翕协六变成,八佾倘佯八风生”,起笔便以宏大的视听盛宴震撼人心。“六钟翕协”,六种不同音调的钟和谐共鸣,奏响祭祀的序曲。钟,在古代是礼器与乐器的象征,其声音沉稳厚重,仿佛历史的回响,每一声都敲打着人们对祖先的追思。“六变成”则代表着六次乐舞的变化,象征着祭祀仪式的复杂与庄重,每一次变化都是对祖先功绩与德行的一次歌颂,展现出古人对祭祀的敬畏与用心。而“八佾倘佯”描绘的是八行八列的舞者翩翩起舞的画面,“八佾”为天子之礼,阵容庞大,舞者身姿轻盈,动作整齐划一,他们的每一个姿态都饱含敬意。“八风生”形象地表现出舞者舞动时仿佛带动八方之风,气势恢宏,这不仅增添了祭祀的庄严与神圣,更营造出一种灵动而充满活力的氛围,仿佛祖先的神灵正穿越时空,与后人共赴这场祭祀之约,为整个祭祀活动拉开了华丽而庄重的序幕,让我们仿若置身于那盛大的祭祀现场,感受到扑面而来的肃穆与震撼。
颔联:德乐昭彰,天地同辉
“乐九韶兮人神感,美七德兮天地清”,此联将祭祀的内涵从外在的仪式深入到精神的层面。“乐九韶兮人神感”,“九韶”是古代传说中最美好的音乐,相传为舜帝所作,其旋律优美,寓意祥和。当这美妙的音乐在祭祀现场奏响,仿佛具有神奇的魔力,能感动天地神灵,也能让参与祭祀的后人心灵受到触动,在音乐的熏陶下,对祖先的敬意与感恩之情愈发深沉。“美七德兮天地清”,“七德”指代周武王伐纣的七种美德,赞美祖先拥有如周武王般的高尚品德,这些美德如同璀璨星辰,照亮后人前行的道路。祖先的美德不仅让家族繁荣昌盛,更使天地间充满正气,万物和谐。此句表达出古人对祖先品德的高度敬仰,以及对一个清平世界的向往,认为祖先的德行能够庇佑后人,让天地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进一步深化了祭祀的意义与价值,使祭祀活动不仅仅是对祖先的缅怀,更是对美好品德的传承与追求。
总体评价
《舒和》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与深厚的文化价值,在古代祭祖祈文中独树一帜。从艺术表现来看,语言凝练而富有韵律,对仗工整,“六钟”对“八佾”,“九韶”对“七德”,读起来朗朗上口,极具节奏感。意象鲜明生动,钟、舞、乐、德等意象相互交织,构建出一个神圣而庄重的祭祀空间,使读者能够真切感受到祭祀现场的氛围与古人的虔诚之心。在结构上,首联描绘祭祀的盛大仪式,颔联升华到对祖先品德与祭祀意义的赞美,层层递进,逻辑严谨。从文化价值而言,它不仅是研究古代祭祀文化的重要资料,为我们还原了古代祭祀的具体仪式、音乐舞蹈等细节,更是传承了中华民族重视孝道、尊崇祖先的传统美德,以及对高尚品德的追求和对和谐社会的向往。它宛如一座桥梁,连接着古今,让我们在现代社会中依然能感受到古人对祖先的深厚情感与崇高敬意,激励着我们铭记历史,传承文化,将这份对家族、对民族的热爱与责任代代相传,是当之无愧的古代文学与文化瑰宝。
书本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