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迁之闻言,突然哈哈大笑,对着一旁的史可策大声道:“史兄,快来听听,案子破了!”
史可策听到他的喊声,走了过来,一头雾水地问道:“左大人,这案子都还没审呢?怎么就破了?”
左迁之把张卫年刚才所说的话重复了一遍,才道:“当日在内阁中,皇上亲自问兵部,乃蛮人明明占尽优势,为什么愿意投降,兵部却答不上来,现在看来,答案已经昭然若揭了,是杜西川用圣人之学,让乃蛮人感受到大渊之仁,才不由自主地想要投奔啊!”
史可策猛地拍了一下大腿,叹道:“原来如此,对啊,如此这般才合情合理嘛,我早就向陛下建议过,我们对西夏的最主要的优势,在于我们是仁义之国,信奉圣人之学,只要对西夏人进行教化,西夏早晚向我朝臣服!”
左迁之和史可策都是进士出身,自幼饱读诗书,对圣人之学奉为至理,恨不得自己可以随时卫道,在朝堂上商议对西夏策略时,总是主张教化,却又每每被人骂成书呆子,说如果对异族讲圣学,只是对牛弹琴,白费力气。
而今两人居然听到有儒生可以只言片语劝说异族来降,这何止是接受一些敌人投降这么简单?这是圣人之学的一次重大胜利,值得天下学子共同为贺。
“是极,是极!”左迁之连连点头,对张卫年道:“史大人所言极事,本官也觉此事意义非凡小可,等本官返朝,便要向皇上建议,以后对西夏的战斗,当以政治攻势为主,而军事斗争为辅,要让西夏人仰慕我大渊文化风采,便学那些乃蛮人一样,自愿前来投奔,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
我以为,在场战斗,杜西川和年兄的功劳当是第一,张年兄,在这苦塞之地,你竟然还能发掘出这般少年英才,当真是伯乐。”
两人这样赞赏之下,饶是张卫年性子沉稳,也忍不住洋洋得意起来,他夸道:“天下聪慧之人甚多,下官最看重的却是气节,杜西川孤身一人敢去敌营,还凭一身医术和三寸不烂之舌说得乃蛮人前来投降,如此风骨,实有古贤者之风,读书作文,可以后天培养,但是骨气,完全乃靠天授,还是那句话,若能好好培养,此子将来必成大器。”
这句话说到了左迁之的心坎上,翰林院出身的御史最爱标榜自身的,便是气节,他顿时两眼放光,连忙道:“如此少年英杰,本官定要当面前去拜访!”
一旁的史可策也道:“你去的时候,一定要带上我,我也要去看一看这位少年英才!”
张卫年连忙道:“左大人您是我年兄,杜西川是我学生,差着辈份,岂有您去拜访他的道理,等您有空的时候,下官便带他来拜见你,你多指点他几句,必定让他一生都受益无穷!”
左迁之却道:“都是一样,都是一样,正如张年兄所言,这位小年英才,风骨如此不凡,我辈不得不敬,我也认可张年兄所述,文章什么的,反而是小道!气节风骨,才是大道!”
书本网